jquery-1.8.3.min.js
到了明代,香事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,诸多名士、僧道竟相修筑“静室”,坐香习静。他们从事香事活动,一般分为如下几个步骤:首先是设席,选良辰吉日,备香室器具,约雅好香友。其次共坐课,雅好香友陆续到来,主人奉茶,客人叕茶,寒喧完毕,炉主便令香友入席,坐课习静。最后注香,香友静坐,细工品香。注香完毕,香友出室,三五知己抒品香余韵,尽兴时,在炉主香簿上以书法书上心得,留以墨宝。明代诗书画大家文徵明有《焚香》诗曰:
银叶荧荧宿火明,碧烟不动水沉清。
纸屏竹榻澄懐地,细雨轻寒燕寝情。
妙境可能先鼻观,俗缘都尽洗心兵。
日长自展南华读,转觉逍遥道味生。
翻阅古籍,自古雅人爱沉香,香之倩影随处可见。香,对于幽闲者焚之可清心悦神;对于恬雅者焚之可畅怀舒啸。
李白所谓“博山炉中沉香火,双烟一气凌紫霞。”沉香之香,香气清严,烟清而品正,大异于诸香之趣,它是古琴的知音,也是茶道的益友,更是可供禅人一参的精神寄托。
宋时朱熹有《香界》道:“花气无边熏欲醉,灵芬一点静还通”。
“时之名士,所谓贫而必焚香,必啜茗”……你瞧,士贫尚且“必焚香”,古人对香的推崇与喜爱不言而喻。古人为什么几千年来对沉香始终情有独钟呢?沉香自汉代进入中国,已经在文人雅士中非常流行。东坡曾得一沉香山子,喜而赞之“金坚玉润,鹤骨龙筋,膏液内足。”以沉香做香具,则颇为难得。自古以来多少文人骚客流连于那一缕清香之中,挥毫泼墨,写意纯粹的品香人生,使得铅华洗尽后的今天,我们依然得以嗅出那裹在文化韵味外面一层厚重的历史香味。